欢迎光临乐鱼app官网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15999555100
乐鱼app官网下载

奋斗路上劳模风采

时间:2024-10-27 12:15:55 作者:乐鱼app官网下载a href="http://www.dx-ic.com">乐鱼app官网 点击:16 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载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历史深处,镌刻着许许多多劳模先进的名字。他们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共奋进,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一线,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他们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

  湖南工人报特推出“辉煌75载·与共和国同成长”湖南著名劳模风采展,为奋战在一线发光发热的劳模先进人物点赞。

  “作为劳模工匠代表受邀参加国庆招待会,我感到十分激动和自豪。这是属于产业工人和劳动群众的无上荣光,更激励我在工作岗位上作好示范、持续创新、不断超越。”回想起9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的感受和体会,全国劳模、大国工匠、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中国中车首席技师、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电焊工易冉至今难以忘怀。

  虽然之前多次在人民大会堂参加过会议和活动,但第一次参加国庆招待会,易冉的心情和以往不同,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招待会上,习发表了重要讲线余名中外人士欢聚一堂,易冉被现场庄严而热烈的喜庆氛围深深地感染,幸福的泪水湿润了双眼。

  “每一次现场聆听习的重要讲话,都能让我激发强大的工作动力,让我更加坚定为祖国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心决心。”回到工作岗位后,易冉第一时间向公司同事分享了参加国庆招待会的感受和体会,激动地讲述新中国成立75周年取得的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普速火车到高速列车,从“五级工”到“新八级工”,易冉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出生于1982年的易冉,18岁从技校毕业后进入中车株洲车辆厂工作。入职仅一个月,她就获得了株洲市电焊职业技能大赛第三名;参加工作头三年,她囊括了工厂年度技能比赛的全部冠军;23岁时,她成为了集团内部最年轻的电焊技师;26岁时,她成为湖南省当时最年轻的电焊高级技师……凭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易冉在各类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优异成绩,被誉为“电焊花木兰”,成为全国劳模和湖南首位女性“大国工匠”。

  20多年来,易冉始终奋战在轨道交通运输装备生产一线,累计参与完成上万辆新型重载高速铁路货车生产任务,产品质量实现全优。她还参与了上百项次的焊接项目试验,并成功完成了多项技术创新,推动了公司“精益+数字化”制造技术升级。

  随着中国制造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机器人焊接被广泛推广应用,给新时代技术工人带来了新要求新挑战。擅长传统手工焊接的易冉,开始有效学习钻研机器人焊接技术。她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承担了公司焊接机器人技术培养和训练和推广应用任务。

  “对于焊接小型和标准化工件,机器人焊接有明显优势,工作效率是人工焊接的3倍左右,但操作焊接机器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要熟悉机器人焊接工艺外,还要掌握计算机编程、电气知识、英文翻译等综合能力。”易冉说,将结合工作实际,持续扎根轨道交通装备高水平发展的沃土,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培育更多大国工匠的优质“种子”。

  在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镇,阳光斑驳地洒在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上,而在这片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全国劳动模范、有着三十余年农电工作经历的覃道周身影总是忙碌而坚定。他身穿蓝色的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手持工具,穿梭在电线杆与变压器之间,对每一条线路、每一个设备都了如指掌。

  覃道周是土生土长的土家族人,打小看到的是山里群众点油灯过夜的穷苦生活。进入电力行业工作以来,他就始终致力于让山里乡亲们用上电、用好电,先后经历了石门县村村通电、户户通电等电网建设的历史性变迁。在山区电力建设中,覃道周带队将电杆、线缆肩挑手扛运进深山,在悬崖峭壁上架设供电线万余户群众送去稳定可靠电能,让山村亮了起来、让产业发展了起来。

  壶瓶山区山高路远。为了方便山里的群众,覃道周发动同事们一起“进村带商品,出村带山货”。只要是村民需要,一条毛巾、一包盐、一袋米、一包化肥,都义务捎带。有时摩托车不能到达的地方,就肩挑背负帮他们送到家。连续17年,他和同事们为山区百姓义务捎带生活物资达26万公斤,被山里群众亲切称为“电骡子”。

  如今,湖南省正在加快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智能电网建设如火如荼。覃道周深知,这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57岁的他仍积极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并在辖区内积极推动新兴项目落地。

  石南山村海拔1400米,一直未通公路,在脱贫攻坚中30多户群众陆续易地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如今,这里长期住户只剩下87岁的关银娥老人一人。1台变压器、9000多米的供电线路依然为老人保留了下来。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老人的正常用电,覃道周推动湖南省新型光储微电网研究项目首个光储站点在石南山成功落地。今年冬天,山窝窝里的关奶奶再也用不着担心用电问题,天气再寒冷,也有暖洋洋的“绿电”始终陪伴。

  当前,覃道周工作所在的宝峰供电所正处于员工新老交替的重要阶段。覃道周关切刚入职的青年“电小骡”的成长。他为每位青工指定资深带班师傅,并用自己的阅历和经验耐心指导他们。为了让“电小骡”的成长更加接地气,覃道周带领他们参加社网共建、联学联创,和他们一起走访群众,让他们在“电骡子服务驿站”贴近群众做志愿者,通过参与为民服务而获得情感价值,实现自身的不断成长。2024年,宝峰供电所先后有2名“电小骡”在覃道周的指导下成功走上供电所管理岗位。

  回望过去的30年,覃道周感慨万分。他深知,自己的成就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同事的帮助和家庭的支撑。展望未来,覃道周满怀信心。他表示,自己将继续发挥光和热,为“电骡子”品牌添砖加瓦,为家乡的电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我从农村长大,山里的一草一木养育了我。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电骡子’为民服务的情怀得到延续,让家乡的电网更加坚强、智能、可靠,让乡亲们的生活更美好。”

  卜伟伟(右二)和同事现场交流,讨论夹具定位装夹及零件精度控制问题。受访者供图

  切割、车削、铣削……在江麓集团传动分厂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台精密智能数字控制机床正高速运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卜伟伟聚精会神地站在操作台前作业,电光石火间,各种规格和型号的工件,被加工成结构较为复杂的精密零件。

  38岁的卜伟伟是江麓集团的一名铣床操作工,自2008年12月进厂以来,一直在铣工、数控多轴数字控制机床操作、夹具及工位器具设计等领域深耕细作。他用铣刀打造出一件件精密的军工产品,并参与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科研攻关,生产的装备圆满完成国庆大阅兵、国际军事比赛等重大任务。

  卜伟伟是个爱钻研的人,尤其喜爱专攻那些在生产、质量方面的瓶颈问题,被誉为攻坚克难“专业户”。

  近年来,随着装备的不断升级换代,公司的技术和产品也在更新换代。如何优化加工工艺?怎么样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如何突破传统思维?卜伟伟把心思放在了如何满足新一代装备更多的新要求上。

  卜伟伟和记者说,他最近手头正忙着的是一根又细又长的轴的磨削,“这根轴是我们传动的主轴,长径比为40倍,这一个项目主要是设计夹具,摸索磨削参数和优化工艺流程。”

  作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卜伟伟全程参与了这一个项目的研究和攻关。一个个设计的具体方案,一次次调整参数,一搜索资料,一遍遍试验……经过10多天的现场攻关,磨削效果目前基本上能够达到合格率100%。

  内齿圈是某型号火炮瞄准系统的核心零件,其加工精度要求非常苛刻,需要在茶杯口大小的内孔中精磨出误差小于0.009毫米的齿轮,只能从德国采购“磨臂”才能满足精度要求。订货周期90天,价格50万元,这让公司难以接受。

  卜伟伟决定自己造。他仔细研究传动原理,通过摸索、查找有关的资料求证现有“磨臂”结构、设计思路、精度要求,自主设计能加工内齿圈零件的“新磨臂”,最终用5000元搏出50万元的节创。

  正是凭着这股子钻劲和韧劲,十多年来,卜伟伟共完成上百项工艺攻关,获实用新型专利4项,形成16个特色加工法,围绕质量、工效和工艺防错,改造工装夹具40多套,解决了众多重大质量、工艺及生产制造难题,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湖湘杰出工匠等荣誉称号,并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学无止境。军工产品对精度要求极高,单靠铣工难以达到,卜伟伟又把视线移到了其他工种上。

  从今年9月开始,卜伟伟除了对接自己所在的精密机加车间外,还有分厂更多的生产车间,所涉及的工种更多;除了数控铣加工外,还有齿轮加工、磨削加工、特种加工等传统加工领域。“我不像以前那样只是专注自己的数控专业方面,也开始参与更多不同技能工种的技能学习。”卜伟伟笑着说,“我又变成一名‘学徒’了。”

  当他被记者问到已是荣誉等身为何又要重新开始有效学习其他技能工种时,卜伟伟回答道:“作为大家眼里的技能大师,提高自身素质更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横向发展的,这样才可以打破思维的局限性。这也是为满足分厂的生产需求。很多老一辈的师傅退休了,年轻的师傅也还需要历练,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若能在这些工种上做一些知识储备,就能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今,身为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除了技术攻关外,卜伟伟还致力于技能传承,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技能倾囊相授,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这些年,他带出的徒弟个个身手不凡,大多成为公司技术、技能线上的骨干。

  穿山越岭、过江跨海的盾构机是支撑国家经济建设的关键装备。过去,盾构机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我国长期遭受“卡脖子”之痛。花费两亿多元购买一台洋盾构机,不但交货周期长、服务跟不上,而且针对性设计不强,无法适应多样化地质难题,严重制约我国重大工程高质量规模化建造。

  铁建重工创始人,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现任铁建重工首席科学家、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刘飞香立志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排兵布阵成立超大盾构研发团队,从开始试制到部分替代,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以颠覆式创新突破百余项关键科学技术难题,用十多年时间实现从0到1、从1到多,累计研制1500余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产品形成3种掘进方向、0.5米至23米直径,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斜井、竖井研制技术全面领先,彻底打破国外垄断,有力支撑我国重点工程实现智能化建造,服务全球大基建。

  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模型永久入藏中国历史展览馆。全球最大直径23米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与C919飞机、福建舰航母一并荣获“2022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成为中国创造的成功典范。“定海号”“甬舟号”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参建世界最长高铁金塘海底隧道。最深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掘至海底106米,创造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最深纪录。一次出口东欧的5台盾构机,突破零下30摄氏度极寒环境创造日进尺35米的中国速度。2023年单次出口意大利12台大直径盾构机,擦亮中国大盾构名片。

  刘飞香主持研制竖井及斜井掘进机、钻爆法等重大装备及其“卡脖子”关键零部件,领军研发直径3米至8.61米超大直径整体式盾构机主轴承,为大国重器打造“中国心”。个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27件和境外专利10件,中国专利金奖1项、银奖1项,省部级特、一等奖10项,主持国家科研项目、课题7项,主导国际标准1项,主编国家标准4项。

  75载沧桑巨变,大国重器构筑强国基石,展现大国力量的超级工程陆续开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全方面推进,新质生产力动能更强。“我将聚焦绿色矿山开发、水利水电、储能、高原高寒、深地深海等深部地下空间和极端地质难题,加快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拓展新领域,打造更多具有国际话语权的大国重器。”作为我国系统研究地下工程高端装备,并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的开拓者,刘飞香敢为人先,自主创新,引领大国重器击碎垄断坚冰“站起来”、攀登智造高地“强起来”、迈向世界一流“走出去”,把大国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贡献伟大时代。

  (湖南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王桂平 钟晓敏 商艳鑫 申文珍 实习生 赵宇西)

推荐产品